贖罪券的販售建立在煉獄觀上
引發宗教改革的導火線是贖罪卷,為什麼中世紀的教會會販售贖罪卷呢?這跟當時教會的終末觀大有關係。人死後會去哪裡?好基督徒去天堂,不好的基督徒去煉獄,不信主的人下地獄。
在世表現良好、行善立功、濟世救人的信徒,在死後被封為聖徒,這些人是好基督徒,死後直升天堂。大部分的信徒在世時,多少有些小奸小惡,說話行為犯錯不得體,這些基督徒因為行為沒那麼好,不能直升天堂得救,死後要先到煉獄去受苦,煉淨自己的罪,不知道受苦多久,之後才可以到天堂。最後是不信主的人就直接下地獄。這是中世紀教會的終末觀,人死後會去天堂、煉獄或地獄。
當時教會為了建堂,蓋最偉大的聖彼得大教堂,這座教堂總共蓋了一百多年耗費巨資,但錢從哪裡來?信徒的奉獻。那要怎樣再從信徒身上拿到更多錢?賣贖罪卷,信徒只要買了贖罪卷,在煉獄受苦的親人就可以減少在煉獄受苦的時間,買越多減免越多,買更多甚至可以直通天堂。
當時最會販賣贖罪卷的道明會修士帖刺勒,有一句響叮噹的廣告詞:「銀幣叮噹落進箱底,靈魂雀躍跳出煉獄。」信徒愛他死去的家人,為縮短家人在煉獄受苦的時間,即便再窮,也紛紛掏出錢來購買贖罪卷,換取家人上天堂的保證。
贖罪卷背後代表的神學意義是,以「好行為」來換取上帝的拯救,這已經偏離因信稱義的福音。上帝顧念他的教會,祂那雙看不見的手一直都在,在一個偏遠的小地方一個奧古斯丁修會的小修士馬丁路德,以聖經為本列出對於贖罪卷的看法共「九十五條」,引發了翻天地覆的宗教改革,將教會導回正軌,高舉「唯獨聖經」。
「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約3:16)錢,無法買到救恩,唯有「信」,才能罪得赦免,得生命得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