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有祭司的職分

祭司權柄
過去我也以為只有天主教的神父聽人告解,為人宣告罪得赦免。但是當我好好讀聖經,還有在神學院有了更深廣的學習,發現過去那種想法是對聖經與基督教的一知半解。應該要修正以前的看法,才更合乎聖經的教導。若一直抱著敝帚自珍的心態,把耳朵和心封閉起來,那就白學了。

1、從聖經教導來看,雅5:16 「所以你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使你們可以得醫治。」信徒間要彼此認罪是聖經的教導。約20:21~23耶穌所說的話,是給每一位遵從上帝話語的基督徒的。

2、從教會歷史來看,宗教改革提出「信徒皆祭司」,不是只有神父能夠聽告解,每個基督徒都有祭司的職分可以代求與宣赦。只是後來更正教會許多基督徒忽略了這個祭司的權柄。

3、從實務需要來看,人的心靈需要出口,信心需要扶持,有些人就是必須說出來,被宣告他的罪被上帝赦免,心裡會感到真正的自由釋放。近來許多教會推行的「心靈醫治」或「醫治釋放」便有異曲同工的意義。

屬於研究範疇的聖經神學

以前在讀道碩時,學到底本假說JEPD,聽了半天還是霧煞煞,還有學一些聽來就感艱澀的批判法,就像形式批判法、來源批判法等等。例如,學者們會考據符類福音的成書時間,推測馬可福音可能是第一本成書的,馬太和路加則是參考馬可寫成的,但這只是個「假說」事實上成書時間先後,我們並不確實知道。​

孔子說:「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我很不喜歡自己以前學神學時被這些神學家的論述搞得霧煞煞的。再次學習神學後,才有清楚的看見與定位,原來這些研究基本上都屬於「聖經神學」的學術研究範疇,每個學者都提出自己的一套理論看見,至於學者說的就是對嗎?既然是學術研究,就沒有一個定論,百家爭鳴下有各自的說法。​

站在福音派的立場,我們只要憑著信心接受聖經是神給我們的話,是信仰的最高權威。至於甚麼聖經批判法或學者的論述,做為參考就好,不能放得過高,若高過上帝的給予的啟示,那就真的「被紫奪朱」了。​

福音派

動力神格唯一論~異端

動力神格唯一論
不久前聽一個神學生說他讀了兩年多神學,越來越覺得耶穌不是神。他認為耶穌是上帝所選的特別的人,當聖靈的能力臨到他,他就會顯神蹟,聖靈離開後就是普通人。他認為基督徒應當只敬拜耶和華,若傳講敬拜耶穌就像是邀人拜偶像,他實在沒辦法站在講台上去傳講要人信耶穌。
 
我很訝異!其實這個神學生的想法,早在第二世紀就有人這麼想,也被判為異端,怎麼還會有受過神學教育的學生作如此想?這是「動力神格唯一論」的異端思想,他們認為只有一位神~就是耶和華,而耶穌只是人,聖靈是一股能力。當聖靈的能力臨到耶穌時,耶穌就能醫病趕鬼。就好像卜派是個普通水手,吃了波菜就變成大力士,能拯救奧莉薇。
 
讀神學應該越讀信仰越清楚、信心越堅固,怎麼會越讀越迷糊、越讀越不信呢?我為那間神學院失敗的神學教育感到惋惜,也希望那位神學生能盡快明白正確的神學。
 
正統神學明白指出:耶穌是完全的人,也是完全的神。對基督徒來說,基督是神,是我們信靠的對象,祂是世人唯一的道路。我們當以聖經為最高權威,聖經怎麼說,我就怎麼信。即使有一些人的理性難以明白的事情,但我們應當憑著信心,謙卑的將自己的理性降伏在聖經之下,或許還有一些不明白的地方,但保羅告訴我們未來見主面時,就都明白了。這是我們的信仰,是每一位讀神學的學生都應該持守的堅定立場。

宣告赦罪的權柄

297359694 10218642706733715 7467727175315796294 n

某天朋友打電話給我,跟我說他要告解、認罪,因為在工作上和客戶互動,客戶的態度讓他感到很生氣,忍不住脫口而出說出不合宜的話,他覺得自己脾氣實在太差了,要跟上帝認罪悔改。​

我們身為基督徒,有祭司的職分,有為人宣告赦罪的權柄(約一1:9),只是我們現在丟失了祭司的權柄。因此我就問他:「你相信我有從上帝來的權柄,可以宣告赦罪嗎?」他說:「相信。」接著我就奉耶穌的名宣告他的罪已經得赦免了,並且為他祝福禱告。​

當我為他宣告赦罪的禱告後,他重擔皆脫落,開心的跟我話家常,然後就安心地去洗澡休息,卸去工作一天的疲憊。我很高興,當我們拿起上帝給我們祭司的權柄時,弟兄姐妹就得到幫助。

我們若認自己的罪, 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約一1:9)

型態神格唯一論~異端

2

以前有人問我什麼是三位一體,我會用水的三態固態、液態、氣態來比喻,或是太陽的本體、光和熱來比喻,後來我才知道這類的比喻,嚴格來說,其實是「異端」的說法。
 
就像水的三態比喻,其實是屬於「型態神格唯一論」的論述。簡單地說,就是一位神有三種型態。舊約以耶和華的形態出現,新約以耶穌的形態出現,教會時期則以聖靈的形態出現。這一位神就好像在不同時期戴不同面具,但其實從頭到尾都是同一位。
 
這很像是我最喜歡的超人~他平常的的形象是星球日報記者克拉克,要拯救世界時,就進到電話亭換裝成內褲外穿戴著紅色披風的超人。其實記者克拉克就是超人﹐從頭到尾都是同一人,只是型態不同,這就是「型態神格唯一論」對神的論述。
既然水的三態是異端的說法,那要如何說明三位一體呢?其實很簡單,有一個流傳一千多年的公式,可以簡單說明三位一體:
 
三位:聖父不是聖子,聖子不是聖靈,聖靈不是聖父
一體:聖父是獨一上帝,聖子是獨一上帝,聖靈是獨一上帝
 
而且還有一個流傳了千年。基本上,三位一體這樣認識就好了,不必過多解釋。
trinitas diagramtrinityshield removebg preview

如何認識眾多宗派的神學?

8C98DDB2 6B5D 4AE2 86FF AFF4FEB5AF3A

台灣有很多的宗派和地方教會,各宗派有各自的神學,要釐清楚不是很容易,很多信徒也在各派說法中迷失了,不知如何正確認識信仰。
 
我們先回到「更正教會」的源頭,認識傳統主流宗派的神學思想,能幫助我們快速的理解主流的神學思想。1517年宗教改革產生「更正教會」,當時的有三個主流宗派:信義宗、改革宗、聖公宗,另外還有一些非主流教會。
 
信義宗:受到馬丁路德影響,主要神學思想為:十架神學、律法與福音、兩個國度。
改革宗:受加爾文影響,主要神學思想可以用五個字母來表達:TULIP(鬱金香)。
聖公宗:延續中世紀教會傳統,同時採納加爾文神學,另外還有三大支柱:聖經、傳統、理性。
衛理宗:從聖公宗出來的,延續聖公宗的三大支柱,另外再加上經驗,成為四大支柱。同時採納亞米念神學,亞米念提出和加爾文完全相反的神學,主要神學思想可以用五個字母來表達:PEARL(珍珠)。
非主流教會:神學比較簡單或不強調神學。
 
現今更正教會各式各樣的神學蓬勃發展,基本上都是從這幾個主流神學延伸出去的,所以我們只要先抓住信義宗神學、改革宗神學、亞米念神學、聖公宗神學,就能建立掌握整個教義神學的大概念。
 
各宗派的神學都有其優點能幫助我們更認識神,但也有所侷限,所以我們最好還是常回到聖經,以更正教會的「五個唯獨」作為我們信仰的思辨準則。

影響我們背後的推手~思想信念

Brain Bulb Lamp Smart Idea Logo Template

最近在學習增進自己的關懷力,在靈性關懷中如何協助對方心意更新。有一個分組練習題,題目很簡單,就是某人舉行生日派對,邀請了小組所有的人,卻單單沒邀請我。我對此有甚麼感覺與作為?這情緒背後的想法是甚麼?​

對這問題,我直覺就是生氣,會質問某人或將某人列為拒絕往來戶一陣子吧?!因為我覺得某人這樣做是忽視我或故意孤立我。

但是同組另外一位同學的回應讓我非常訝異!面對這樣的情形,他的答案居然是:「他知道我不喜歡熱鬧,所以不為難我。我很喜樂,我會開心地私下傳line祝他生日快樂。」​

他的答案讓我太訝異了,同一個事件,卻有這樣的天壤之別的情緒和回應的行為,而關鍵的差別就在背後的想法。​

這給我很大的提醒,遇到同一件事,每個人的想法是那麼的截然不同,不同的「思想信念」帶出來的情緒與行為天差地別,這提醒我去小心覺察自己的「思想信念」是什麼?因為若自己的「思想信念」不合乎真理或不斷讓自己受苦,就需要試著心意更新,好讓自己能活得更合乎上帝那純全、善良、可喜悅的旨意,能夠活得更正面積極、更平安喜樂。​

認識聖經的工具之一「聖經神學」

DC4D9283 E88D 4435 9796 A8D39E4845FA

聖經神學」提到了近代的自由派學者由歷史批判學的角度來理解聖經。更正教會傳統主流教會的信義宗以「律法與福音」為主軸來理解聖經。改革宗由「盟約」為主軸來認識聖經,包含恩典之約和行為之約。有現代福音派學者以「國度」為主軸來理解聖經。時代主義者則以「時代」為主軸來理解聖經。​

我們應該善用這些聖經研究,避免迷失在這些聖經研究的理論之中。若我們能以正面的角度來看,這些聖經學者其實都提供了一些工具,讓我們從不同的角度來更認識聖經。只要站穩純正信仰的立場,抓住「唯獨聖經」的精神,那麼這些「聖經神學」的相關研究,都可以作為認識上帝作為與基督福音的很好的工具。

米開朗基羅和馬丁路德是同時代的

d35a3ee6060c6325e9de2239e88cbbbb 600x40086696098 2543390769236735 2147799418290569216 n

文藝復興三傑中我最喜歡米開朗基羅,他在雕刻、建築、繪畫三方面出類拔萃。當時天下最有權也最有的錢的人是教皇,他委託米開朗基羅創作<聖殤>、西斯汀教堂的棚頂壁畫、聖彼得大教堂的建築設計、祭壇畫<最後的審判>,這些令人驚豔的作品奠定了米開朗基羅不可動搖的大師地位。
 
米開朗基羅30歲時,他的銀行存款已超過拉斐爾一輩子賺的錢。教皇請他畫西斯汀教堂棚頂壁畫,給的酬勞是53萬美金,大約台幣1600萬,米開朗基羅堪稱名利雙收的藝術家。
 
教皇為何會這麼有錢?當時教會要蓋聖彼得大教堂,透過販賣「贖罪卷」才有源源不絕的收入,可以支付費用給達文西、米開朗基羅、工匠...等龐大的建築費用。
 
當時最熱心推廣贖罪卷的是道明會修士鐵刺勒,他的行銷話術是:「銀幣叮噹落進箱底,靈魂雀躍跳出煉獄」信徒不忍逝去的親人死後要到煉獄受苦,趨之若鶩的買贖罪卷,讓家人減少在煉獄待的年數,快速直達天堂。貧窮人即便沒錢,也想盡辦法擠出一點錢為所愛的家人買一張,只為了表達對逝去家人的愛。
 
馬丁路德在研讀聖經的過程中,發現聖經沒有關於煉獄的教導,人得救不是靠行為善工,乃是單單藉著信就能得救。馬丁路德在1517年將他的發現寫成「95條」貼在威登堡教堂門口,他當時只是單純的表達個人意見,沒想到「95條」被抄錄下來大量印製,很快地廣傳到各地,帶來了爆炸性的影響,宗教改革就此展開,此後更正教會提出了「五個唯獨」來維持信仰的純正,當時的基督徒也因此脫離贖罪卷的恐嚇與挾制,原來人只要因著信,就能夠稱義,這是耶穌給我們最棒最美的福音,使我們現在可以靠著耶穌十架交換的恩典,活出得勝的生活。
0620
 
Copyright (c) 十架福音宣道會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themescreativ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