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國是甚麼?

1上帝掌主權

上帝國是甚麼?現在一般對於國家由四個要素來理解:土地、人民、政府、主權
對基督徒來說,上帝國的四項要素大致如下:

現在的上帝國
土地:世界疆域或人的心靈。
人民:信徒。
政府:上帝授權委任的治理組織,如君王、政府或教會。
主權:上帝。

未來的上帝國
土地:千禧年國度疆域或新天新地
人民:信徒。
政府:上帝授權委任的治理組織,如千禧年的共同治理者。
主權:上帝

2上帝掌主權

對基督徒來說,前三項大致沒甚麼問題,其中最重要的關鍵,就是「主權」,也就是至高的治理權力。
我們可以說:上帝國=上帝掌主權。換句話說,哪裡由上帝掌握主權,哪裡就是上帝的國。

就像耶穌說:「我若靠著上帝的靈趕鬼,這就是上帝的國臨到你們了!」(太12:28 )耶穌掌權,上帝的國就臨到哪裡。

3上帝掌主權

若我們所在的國家是由上帝掌握主權,領袖和百姓們都願意順服上帝心意,那麼這國家就成為上帝國。若我們所在的教會由上帝掌握主權,領袖與信徒們都順服上帝的心意之下,那麼這教會就成為上帝國。

換句話說,教會不必然等於上帝國,猶太人或基督徒所建立的國家也不必然等於上帝國。重要的是到底有沒有讓上帝掌權,順服在祂的心意之下。就像中世紀的羅馬教會,雖然號稱是基督教會,但卻嚴重腐敗與偏差,成為教皇的人治國度,而非是上帝的國,所以導致了宗教改革。

從這角度來看,我這個人,或是我所在的組織(國家、政府、公司、教會、學校、家庭)有沒有在上帝國中,是一個動態的(Dynamic)的過,若我們沒有讓「神掌權」,就沒有活在上帝國裡。若我們讓「神掌權」,我們就活在上帝國裡。

讓神掌權好不好?當然好!上帝的旨意是善良、純全、可喜悅的,相信讓神掌權是好的無比!

聖經能解答人生所有問題嗎?

聖經1聖經2

有人正為某件事情苦惱不知該如何解決,跟上帝禱告:「上帝啊!求祢引導我,讓我明白祢的旨意,告訴我下一步該怎麼做?」接著他隨意翻開聖經,用手隨便一指,心想這就是上帝的解答了:「猶大就把那銀錢丟在殿裡,出去吊死了。」(太27:5)此人嚇一跳,上帝真的要我這麼做嗎?不會吧!還是不要聽好了。

有些基督徒禱告完,想立刻知道上帝怎麼回應,就隨手翻開聖經隨便指,就以為這是上帝的回答,這種方法其實跟抽籤擲筊沒什麼兩樣;有些基督徒以為聖經像維基百科一樣,能回答人生所有問題、所有疑難雜症。

聖經裡有教我們怎麼煮菜嗎?理財嗎?寫作嗎?在聖經中看不到半導體、智慧型手機、網路、電動車...等現代科技,也許我們能從聖經中找到某些原則,可以應用在生活上,但找不到具體的解決方案,因為聖經不是百科全書,聖經是救恩之書。

那麼我們就要問,聖經的寫作目的是什麼?聖經是要告訴我們什麼?整本聖經共有六十六卷,有四十多位作者在不同年代不同時期寫下上帝默示給他們的話,整本聖經的中心是「耶穌基督」,從舊約到新約的啟示是越來越清楚的,都是指向「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林前2:2)。聖經是一本關於救贖的書,人有罪無法自救,上帝預備愛子耶穌為全人類釘在十架上,三天後死裡復活,凡信耶穌的人就得生命,聖經是關乎人得生命、得永生的救恩之書。

隨手翻開聖經亂指就說這是上帝的回答,是不理智且危險的一件事,忽略了經文的上下文、作者的本意、寫作的對象。那麼要如何明白上帝的旨意呢?上帝會如何回答我們的問題呢?我們可以從五方面來查驗:

1、聖經的教導
2、當負的責任
3、聖靈的感動
4、環境的印證
5、肢體的查驗

上帝除了賜下聖經讓我們明白救恩,也賜下聖靈給基督徒,聖靈保惠師隨時引導我們,聖靈是一位家教老師、智慧的謀略者隨時與我們同在,我們可以將人生所有的疑難雜症帶到上帝面前,相信三位一體的上帝,會藉著聖經的教導、聖靈的感動、環境的印證、肢體的查驗,還有自己當負的責任,這五方面幫我們查驗上帝的旨意,讓我們清楚明白該如何走下一步。綜合評估做了決定以後,就勇敢往前走吧!相信愛我們的上帝,時刻與我們同在,引導我們走向豐盛之路。

「天國」近了,你們要悔改?

天國

舊約聖經從來沒有出現過「天國」或「神的國」的用字,在聖經中第一個使用這字詞的是施洗約翰。

原本古代的猶太人並沒有「國度」的概念,他們應是遊牧民族支派部族的地域概念。後來當以色列人看到鄰國有王,才央求撒母耳立王,那時才有「王國」出現。不過那時猶太人的國度概念也是地上的王國,而非是施洗約翰所講的末世性的「天國」。

施洗約翰所提的天國,大約可以從舊約先知書中一些「天啓文學」中看到發展的脈絡。當時但以理等先知看到異象,告訴當時的猶太人說:上帝未來將會申冤審判而結束這時代,接著會出現一個上帝掌權祝福的新世界,那時隱約呈現了天國的概念,但不十分清楚。

當施洗約翰在曠野說「天國近了,你們要悔改。」當時的猶太人聽到什麼呢?從當時流行的天啟文學來看,他們可能聽到的是上帝很快要審判並結束羅馬的統治了,接著就有一位彌賽亞會帶來全新的地上國度,所以要悔改預備自己迎接這國度的到來。

「天國近了」一詞代表著施洗約翰的過去或當時,天國還沒臨到。對施洗約翰來說,「天國」是未來的、將臨的事情。所以,一些基督徒認為在施洗約翰以前就有天國,這樣的觀念其實是缺乏聖經依據的。

另外,施洗約翰所傳的天國,和我們華人想的很不一樣。華人常想的天國是在天上的,是死後上去享受福樂的地方,所以「天國近了」給華人的感受就像是「死亡快要臨到」的意思,但這並不是當時猶太人的觀念。

我們讀經時應該先放下自己的主觀,「唯獨聖經」,以聖經為本。這樣才能真正明白當時施洗約翰所傳的天國的福音,認識「天國近了,你們要悔改」的意思。

上帝國度的適當用語

 1上帝國2上帝國
四福音中對上帝國度的用詞不同,馬太福音用「天國」,可、路、約用「上帝國」。有人以為「天國」和「上帝國」涵義不同,但只要有基本釋經學的概念,就可以很明顯發現「天國」=「上帝國」

那麼福音書的用詞為何有這樣的差別?既然不是涵義不同,我們就必須從讀者的背景來考量。

原來馬太福音的寫作對象是猶太人,猶太人殷殷期盼政治上的彌賽亞來,帶領他們推翻的羅馬政權,建立地上的以色列國。因此在對猶太人宣講上帝國度時,若對他們講「上帝國」,很容易讓猶太人誤會耶穌所要帶來的國度是地上的,所以用「天國」,強調這國度的超越。

可、路、約的寫作對象涵蓋外邦人,當時希臘人的文化是「滿天神佛」,若講「天國」,自然容易讓他們聯想到宙斯、雅典娜等所在的天堂國度。因此,再對外邦人講述時,用「上帝國」,強調這國度是屬於上帝的,會比較適當。

好的用詞,能夠讓聽的人能夠精準的接收到所要傳達的信息。那麼,對於華人來說,中國傳統也像希臘人一樣是「滿天神佛」的文化,若講「天國」也容易讓一般人馬上聯想到天堂或死後的世界,但這概念其實與耶穌所講的上帝國度完全不同。所以對華人來說,應該用可、路、約的「上帝國」比較適當吧!比較可以避免錯誤的聯想。

成為「好牧人」的兩個角色?

好牧人1好牧人2
在擔任青少年輔導期間,曾經問過牧者什麼是牧養,牧養要做些什麼事情?

我當時得到的答案是「陪伴」,輔導就像朋友一樣陪伴團契的弟弟妹妹成長。於是我比較是以一種平行的朋友角色和他們相處。當時我以為傳道人只要好好陪伴羊,羊就會成長、問題就會解決。後來才明白,這是對牧養的角色的誤解,一直努力錯方向,難怪牧養沒發揮果效。

從約21:15-19耶穌三次呼召彼得,可以看牧人的兩種角色:

1.「父母」的角色
耶穌彼得說:「你餵養我的小羊」。這經文給人很鮮明的形象,牧人是「餵養食物的父母」。一個好牧人應該是「屬靈的父母」,要準備好屬靈的食物好好餵養兒女,該吃就吃。有時候兒女沒胃口,身體狀況不佳時,父母就會費心費力地照顧,小孩不想吃也要想辦法餵他吃,好讓他恢復健康。當小孩的狀況很好的時候,還是要定時的好好餵養,好讓小孩能夠營養均衡地成長茁壯。

2.「領導」的角色
耶穌對彼得說:「你牧養我的羊』。這經文給人很鮮明的形象,牧人是「帶領方向的領導」。一個傳道人應該是「屬靈的領導」。因為牧人要領導羊,要帶領羊群出入得草吃。若我們要去攀爬高山,一定會找有經驗的導遊,這位導遊對那座山瞭若指掌,認識每一條路,知道哪裡要轉彎,哪裡有吃的,哪裡可以住宿,因此我們跟著這個嚮導走會很放心。牧人就像是屬靈的領導,有方向感,清楚知道要往哪裡去,能夠引導群羊往正確的方向走,羊群也願意跟著牧人走。如果牧人沒有方向感,就像瞎子領瞎子,可能大家都一起落在坑裡了。

從耶穌託付給彼得的牧養工作來看,耶穌要彼得扮演的好牧人角色是「父母」和「領導」,好牧人是站在一個相對比較高的位置,扮演餵養與領導的角色,而比較不是平行的朋友陪伴,陪伴當然很重要,羊群的家人、朋友都可以陪伴他們,羊群內心真正的渴望是好牧人如同父母和領導一樣餵養和領導他們,帶領他們能夠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

抓住牧養角色的內涵,能夠幫助我們成為好牧人。

什麼是牧養?

牧養1牧養2
 
我出社會不久後信耶穌,當時對信仰非常火熱,穩定參加主日、小組、晨更禱告會。有一天一位青少年問我,能不能當他們青少年團契的輔導。對於什麼是輔導、輔導要做些什麼我還不是很清楚,而且我的信仰還模模糊糊的,我都需要有人帶領更多的學習了,怎麼輔導他們呢?不過在他們的熱情邀約下,我還是答應了,但內心感到很徬徨無助。我曾經問過牧者輔導要做些什麼,他說就陪伴。不過在陪的過程中,心裡總感到不踏實、虛虛的。每週的聚會進行方式是所有青少年先一起敬拜,再進行分組聚會,在小組內破冰、代禱。每周跑完這些流程就算是聚完會了,總覺得有不足之處,雖然擔任輔導,但似乎沒發揮什麼功能。

後來才明白不僅是全職傳道人要做牧養的工作,小組長和輔導也要牧養組員,幫助他們在小組裡成長。我曾問一些牧者什麼是「牧養」?聽到的答案都無法真正解答我的疑問,還是不懂什麼是牧養,要怎麼牧養。

牧養事工的真正內涵,可以從約10:10來看「耶穌說:我來了,是要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牧養事工分為兩部分:

1、使羊得生命(另參:加2:20)
2、使羊得豐盛(另參:可4:20)

首先,「牧養」是讓人清楚明白他已經重生得救了,有新生命可以開始新生活,受洗只是信仰的開始,往後的信仰生活都要不斷信靠耶穌,讓「基督生命」在我裡面長大成熟,結出聖靈的果子。

此次,「牧養」是讓人得活得豐盛,豐盛的意思是多、不同,好還要更好、多還要更多。信主後恩賜才幹得以發揮,生活多采多姿,有一群彼此相愛的主內肢體,一同經歷福音的大能,向未信者見證上帝的又真又活。

我們要常常思考如何讓羊得生命、讓羊更豐盛。當然自己的生命也要不斷靠主長大,生命也要更豐盛,如果自己的屬靈生命很幼稚,生活貧乏無聊單調,如何帶領弟兄姊妹一起經歷上帝的生命、豐盛呢?

「牧養」,就是帶領弟兄姊妹一同來得生命、得豐盛,讓小羊成為大羊,讓瘦羊成為胖羊,讓病羊成為健康羊,讓悲傷羊成為喜樂羊,讓貧困羊成為富足羊。靠著上帝的恩典,我們一起來牧養吧!

基督徒要培養「冒險」精神

1探險家2探想家

最近有人和我說,宣教士應該有enterprise的精神,我一開始聽,覺得怪怪的,enterprise不是「企業」的意思嗎?難道宣教士要像個企業家。還來我才明白,這個單字還有冒險精神、進取心的意思。我想想也對,一個成功的企業家要有冒險開拓、不斷進取的精神。宣教士也是。

馬偕、李文斯頓…等這些宣教士,歐美世界稱為偉大的「探險家」。馬偕在一百多年前來到台灣這個蠻荒之地,環境惡劣,流行病如傷寒、霍亂、瘧疾很普遍。當時台灣人對於西方面孔的馬偕非常不友善,對他潑糞、丟石頭,他在台灣的宣教一點都不輕鬆,他沒有被眼前的困難危險嚇住停下傳福音的腳步,反倒是積極的走遍全台各地,建立六十多間教會帶領很多人信耶穌,成立學校、醫院,引進蔬菜種子像是蘿蔔、花椰菜、碗豆等。

在非洲還是黑暗大陸的年代,大衛‧李文斯頓不怕艱難危險,手上沒有地圖勇敢深入非洲內陸,走入非洲部族,過著艱苦、吃老鼠肉的生活,要向語言不通的土著溝通,幫他們治病、傳福音給他們,他目睹黑奴被欺壓,最後他終結了奴隸販賣,世人譽他為「非洲探險之父」。

成功的宣教士應該具有「冒險精神」或「進取心」,要有著披荊斬棘的精神,為著福音不畏艱難、困苦,勇敢的為主傳福音做見證,他們是探險家有著冒險、挺進、積極的態度與行動。

華人文化安土重遷、打安全牌,要人離開舒適圈很難,多數人認為最好的工作是鐵飯碗公務員。這樣的特質其實和耶穌的吩咐有所衝突,耶穌吩咐的大使命是要「」,「」是一連串積極、主動的行動,不斷的向陌生人、陌生的環境開放。所以,我們看到華人基督徒說要傳福音,但若真要去向接觸周遭的陌生人,卻常跨不出去。因為我們受文化影響,習慣安於舒適圈,缺乏冒險精神。我們必須突破文化帶來「固步自封」的影響,才能實踐大使命。

最近我在教導自媒體宣教課程,便鼓勵同學們在生活中培養冒險精神。我對他們說,可以透過寫見證文章公開在個人臉書,或是錄製一段影片放在youtube、tiktok上,讓陌生人看見,我們無法預期陌生人會如何回應,可能有正面也有負面的留言。受到攻擊有負面的評價是正常的,但請為那些看了你的福音影片而得幫助的人,繼續產出優質的作品,一定會接觸到上帝早已預備好的「當得平安的人」,因著你的影片、文字而認識耶穌基督。不要害怕而退縮,將enterprise作為座右銘,憑著信心,積極進取,實踐「你們要去」的大使命

PS. 突然想到,熱門影集星際爭霸戰(Star Trek)中的太空船「企業號」名字好像翻錯了。既然是太空探險,那麼名字應該翻譯為「冒險號」或「進取號」才對啊!

如何面對家人的不信?

不信

在鼓勵弟兄姊妹要去傳福音時,常聽到有人說,我的家人還沒有信,我應該先花時間在他們身上,陪伴他們。等他們信主後,我再出去傳福音給別人。

過去,我覺得這樣的理由是很正當的,但現在我更深的省思,這真是耶穌的教導嗎?

耶穌30歲正式到四處傳福音,但他的家人與親屬卻不信。耶穌並沒有一直留在家裡、家鄉,花時間在他們身上,等到家人都信了,再外出傳福音。耶穌清楚知道他的使命,沒有因為家人的反對而停下傳福音的腳步。面對家人、親屬或同鄉的不信,耶穌就繼續轉往其他地方傳福音去了。

那麼後來耶穌的親屬,如弟弟等人,到底有沒有信主呢?據說一直等到三年後,在耶穌復活之後,他們就都信主了。

我們不要因為家人的不信,就耽擱傳福音的腳步。上帝有上帝的時間,以禱告將家人交在上帝手中,這是對上帝的一種信心。若我們有暫時不信的家人,以信心交託,仰望上帝的信實與恩典,並耐心等待「當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徒16:31)的成就。在此同時,我們應該持續地、堅定地繼續承擔領人歸主、帶人成長的大使命,傳揚那讓人得生命與得豐盛的福音。

服事者要在哪四方面裝備自己?  

預備1預備2
 
我受洗不到一年就到神學院接受裝備,在課堂上聽著同學口沫橫飛的討論三位一體,心想這是什麼,這是我第一次聽到這個詞,更令人焦慮的是都聽不懂。當時身心壓力都很大,一方面要讀很多艱澀難懂的書,一方面要到教會實習,面對複雜的人事,猶如誤入叢林的小白兔,等著被野獸吞吃。事奉的路上跌跌撞撞,差點三振出局,對上帝失去信心,甚至想要放棄當基督徒。不過上帝實在憐憫我,讓我有機會重新學習、調整心態,明白當初跌那麼慘的原因是,光有熱心是不夠的,還需要整全的裝備、系統的學習、實際的操作,才能在事奉的路上走得更穩健。

古人說萬丈高樓平地起,在教會的事奉同樣是要一步一步的學習、穩扎穩打,先學習帶領一對一,再學習帶領小組,之後才能帶領更多人,如果連10個人都帶不了,怎麼可能去帶領50個人,太快越級打怪是很容易陣亡的,比較踏實的做法是先練好基本工,慢慢發展,累積服事的能力,往後才能承擔更重的服事。

耶穌30歲出來傳道,開始在加利利傳福音,滿有聖靈的能力,名聲傳遍四方。以世人的眼光來看,耶穌似乎是橫空出世,殊不知耶穌為了能夠好好的服事上帝,完成上帝的呼召,早就預備自己達三十年之久。

聖經對於孩童耶穌的記載不多,耶穌十二歲和父母上耶穌撒冷過逾越節,在聖殿中和老師學習討論,眾人都稀奇他的聰明和應對,和父母回到拿撒勒後,聖經提到「耶穌的智慧和身量,並神與人喜愛他的心,都一齊增長。」(路2:52)耶穌正式出來傳道前的三十年,他在四方面預備自己和不斷成長:

1、智慧的預備
2、身量的預備
3、與神的關係
4、與人的關係

耶穌是上帝的兒子,為了事奉上帝,完成上帝的旨意,都要花這麼長時間裝備自己,全方位的提升成長。身為普通人的我們,實在需要花時間好好的學習,操練事奉技能,知道自己有哪裡不足,不斷的學習成長,讓自己能更好的完成上帝託付的使命。
 
Copyright (c) 十架福音宣道會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themescreativ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