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與聖經

reasonbible

中世紀流行的經院哲學受到柏拉圖的二元論和亞里斯多德邏輯的影響,經院學家以理性的邏輯推論來論證與解釋上帝和相關的事,將理性高抬為神學的最高權威。

宗教改革高舉的「唯獨聖經」精神,表面上是反對當時羅馬教會的獨裁教皇制度,但在思想層面上則是給當時流行的經院哲學一個當頭棒喝:以「唯獨聖經」來否定了經院哲學高舉理性的神學方法。

經院哲學高舉人的理性過於聖經,無疑是一種驕傲,要把上帝將當作客體來解剖、分析,再以有限的文字來說明上帝是誰,這樣的說法是有所侷限性的。面對奧秘的部分,人應該謙卑地承認自己的有限。上帝既然給與聖經的啟示,我們應該以唯獨聖經的精神來認識上帝,以信心來接受奧秘的部分,這也是「唯獨信心」的原則體現。

日光之下無新事,學習「教會歷史」可以知古鑑今,從中世紀的經院哲學便可以看到類似的事情仍然層出不窮,例如近代的自由派神學以及現在仍有人偏好用自己的想法來解釋上帝與相關的事。

當然這不是說理性不重要,基督徒不應該反智,甚至應該善用一切智慧來認識上帝,但當面對超越的上帝,身為受造物的我們,連奧秘的部分都想要以理性來解釋,那就不夠謙卑了。面對聖經中理性難以理解的部分,人應該謙卑下來,就唯獨信心吧!

強人保羅與暖男約翰

pauljohn

初代教會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的領袖人物是彼得,在他的帶領下,教會得在耶穌基督的根基上生存下來。

第二個時期的領袖人物是保羅,他是個行動派、個性積極的人,到各處開拓教會,將福音傳給外邦人,宣教地域到達了歐洲。

第三個時期的領袖人物是約翰,他在內外逼迫的環境下,讓猶太基督教會與外邦基督教會能夠共處同工,讓教會穩定地發展延續。

主後70年發生了一件重要大事,猶太居然發動獨立戰爭,結果羅馬帝國將耶路撒冷夷為平地。自此以後,猶太教的撒都該派、奮銳黨和其他派別都式微不見,唯獨高舉律法的法利賽派成為唯一主流。

對於上述這段歷史,讓我感到上帝奇妙作為的是,還好上帝使用勇敢與冒險個性的保羅,及時在主後70年前將福音傳給外邦人,開疆闢土。若沒有保羅的宣教或事工晚了一些,那麼基督教很可能隨著猶太戰爭而走向滅亡,和其他派別一樣。

在後期,使徒們大概只剩下約翰還活著。在我的印象中,約翰是個暖男,是愛的使徒,和保羅的個性很不一樣,所以耶穌將媽媽託付給暖男約翰照顧最為安心。當時教會面對內部衝突與外在逼迫,這類的問題去問保羅,大概會被他罵吧?保羅總是給人壓迫感,哥林多信徒便曾說他的信又沉重、又厲害。

活了將近一百歲的約翰,也許沒有強人保羅的行動力與開拓力,但他是很優秀的牧者,照顧耶穌的媽媽馬利亞,又牧養以弗所七教會。有什麼問題找這位「暖男爸爸」就對了。他給人一種溫暖的安心感和權威感。在他的帶領下,教會得以維持純正的信仰,又順利度過種種難關。

上帝的作為奇妙,在不同的階段使用不同的人,每個人的生命年歲都在祂的手中。上帝使用磐石彼得建立教會,使用強人保羅開拓教會,將福音傳到外邦;上帝使用暖男約翰,在教會受逼迫時期,給與穩定的力量。

上帝給我們每個人的職分、個性都不一樣,不需要羨慕別人,只要專心尋求上帝在我身上獨特的心意,實踐上帝給我的使命,就是榮耀上帝了。

為什麼不要用水的三態來比喻「三位一體」的上帝?

常聽到有人用水的三態來說明三位一體,液態的水、固態的冰、氣態的水蒸氣,本質都是H2O,就像聖父、聖子、聖靈都是神。但這樣的說法聽起來很有道理,但卻是異端的說法。

用水的三態來比喻三位一體的上帝其實是「型態神格唯一論」,有一位神在舊約以「耶和華」的型態出現,新約以「耶穌」的型態出現,教會時代以「聖靈」的型態出現,不同時期以不同型態出現,但從頭到尾都是同一位上帝,在不同時期戴著不同面具出現,又叫面具說,這是異端。

水雖然有固態、液態、氣態三相共存的時候,但每個狀態都佔原來的某種比例,例如:各佔原來的1/3,所以不適合用來比喻三位一體的上帝,因爲聖父、聖子、聖靈不各是1/3的上帝,而是完全的上帝。

人的腦袋無法用理性去理解「三位一體」的神,為什麼三位,又是一體,又是「獨一」真神。如果上帝能夠讓我們解剖、參透,祂還能稱為上帝嗎?就是因為上帝是至高的、超越的,有人理性無法理解的部分,我們才能稱祂為神。若我們已經用理性去研究了還是無法理解,那麼就謙卑的將理性降伏在聖經之下,以信心來接受聖經的啟示。

當有人問起什麼是「三位一體」,我們只要把公式背給他聽、畫圖給他看,不需多做解釋,若再多說或用其他比喻,可能變成異端而不自知。

在近兩千年前的古代教會末期,教會對於「三位一體」已經有了一個定型的公式:

三位:聖父不是聖子,聖子不是聖靈,聖靈不是聖父
一體:聖父是獨一上帝,聖子是獨一上帝,聖靈是獨一上帝

而且還留下來了「三位一體」的圖示。

trinity

「三位一體」的分析很難,但要義很簡單。把公式和圖背熟就對了!

「教父學」給我的神學省思

 think
我認識一位老師,他是華人教會中少見的教父學博士。研究教父學是不容易的,要讀很多的書。特別是常需要閱讀教父們的原著,以免翻譯上的出入,所以還要相當熟悉希臘文與拉丁文。他很有學問,是我讚嘆與佩服的一位學者。

不過這次上「教會歷史」,讓我重新在神學學習上有些省思。

古代教會教父們的思想受到希臘哲學、羅馬、埃及等文化的影響,容易以人的智慧來發展一套解釋基督教的論述,雖然看似有道理,但這是教父個人的說法,不見得符合真理,當然也有些看法就成為基督教神學的內容,就像特土良發明Trinity「三位一體」這個字來說明新約中「父、子、靈」的現象,被後來的正統神學採納而廣用此字。

我們肯定這些教父們的著作是具有歷史發展的參考價值,藉著教父著作我們可以拼湊出當時的所發生的事件、教會的發展、信仰的狀況、面對的異端與挑戰等等。教會歷史要一直到基督教合法化,在尼西亞大公會議中,各教會的領導人們才能好好坐下,在安全的環境、充分的時間下來討論與確認過去歷史中對於信仰的重大的討論與問題,共同確認正統基督教的教義。所以總的來看,過去古代教父的種種看法只能作為基督教神學發展中的一個過程。

當我明白了此點之後,突然更清楚了自己的學習方向,我遠遠比不上那位我所讚嘆的專研教父學的老師,他的學問令人佩服,但他的學問主要鑽研在一段信仰神學正在發展與形成的過程,而我比較偏向好好知道發展的結果就好。

上帝給每一個人的呼召不同,就我而言,時間、心力與智力都有限,個人的呼召比較不是「研究型」的學院學問,而是「教型」的實踐學問。我將神學發展的結果學好與學對就行(也就是宗教改革之後的系統神學的整理結果),然後以簡要的方式好好地教導弟兄姊妹,使他們不偏向異端,學習純正的信仰,並幫助他們實踐,這比較是我想做的。
 

為什麼要奉獻?

dedication

教會教導基督徒要十一奉獻,常引用舊約瑪拉基書3:10這段經文,但從瑪拉基的寫作對象來看,先知說這些話是針對「猶太人」,要將當納的十分之一交給聖殿,這是摩西五經的律法規定。

到了新約使徒行傳,一些猶太人信了耶穌,他們除了按律法規定奉獻十分之一到聖殿供利未人所需之外,,另外還奉獻給新成立的教會,聖經說,這些信的人賣了田產、家業,巴拿巴賣了他的田地,把錢放在使徒腳前,當時的猶太基督徒奉獻遠遠超過原本的十一規定。

保羅對羅馬教會的信徒說:「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羅12:1)這裡提到奉獻是要全人獻上,是十十奉獻,除了錢,我們的身心、才智、時間都要全奉獻。

從聖經啟示的漸進性來看,基督徒的奉獻不是十一奉獻,是十十的全人奉獻。我們將十分一之獻給上帝,是要表達一種感恩,感謝上帝賜我得貨財的力量,另外十分之九也是上帝的,我們要當好「管家」,好好管理上帝託付另外的十分之九。有些人認為十分之一是上帝的,十分之九是自己的,這是錯誤的看法,全部都是上帝的,上帝不僅要我們好好管理金錢、甚至身體、時間、情感,通通都是神的。

保羅在哥林多後書第九章提到奉獻的態度是出於甘心樂意,不要做難,不要勉強,而且要提早做好預備,不是現湊。捐得樂意的人是神所喜愛的,而且神樂意祝福我們,使我們凡事常常充足。

如果郭台銘的兒子每月賺兩萬,給爸爸十一2000元,郭爸爸缺這兩千嗎?一點都不缺,那為什麼兒子要給爸爸錢,是要向爸爸表達他的孝心。郭爸爸不需要兒子的錢,相反的,他還想要給兒子更多。

我們的上帝很有錢,萬有都是祂的,祂不需要錢,那為何我們還要奉獻?奉獻是要表達一種「感恩」的態度,奉獻以外的錢也都是上帝的,我們要成為忠心的管家,好好管理上帝託付的金錢,還有時間、資源、我們這個人。

你有「罪」,需要耶穌?

unperfectunperfect
有些未信者聽到基督徒說你有罪,需要耶穌,會心生反彈。他想,我又沒有殺人放火、作奸犯科,何罪之有?因此有些基督徒去傳福音不敢提到罪。

華人對罪的定義是外在行為的犯法,要做某些違法的事才是犯罪。但聖經中對罪的定義,和華人的想法完全不一樣的。

聖經中的「罪」,意思是「射箭不中目標」,簡單的說就是「不完美」。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的,多少會犯點小錯、說錯話、做錯事、心中有各種小奸小惡的邪惡念頭。

我們不需要教小孩怎麼說謊,他自然就會說謊。奧古斯丁曾說,嬰兒看起來非常可愛,但卻是最自私的,餓了就哭、不舒服就鬧,完全不會顧慮父母現在的處境,要讓父母趕快服事他。這就是罪人的本性,只為自己想,只以自我為中心。

「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上帝的榮耀。」(羅3:23)我們不完美的罪性,會使我們懶惰、遲到、罵人、找藉口、推諉、漫不經心、驕傲…人性本罪使我們無法活出上帝完美的形象。

人再怎麼努力,都無法達到上帝完美的標準;人再怎麼努力,都無法解決人性中最根本「罪」的問題」。當別人問什麼是「罪」,只要簡單回答三個字「不完美」,聽的人也會認同自己的確是不完美,我們都是罪人啊!

「教父」是誰?

churchfathers

常聽到教會歷史有很多「教父」。過去以為能被稱為「教父」的人應該是屬靈的偉人或教會牧者。學習了「教會歷史」才知道「教父」(Church Fathers)其實是指一些有名或影響力的作家,他們不見得是屬靈偉人,也不一定是牧者,而是留下了著作,後世透過他們的文字得以探索與認識當時的狀況,而且他們寫的信仰內容,不見得是純正的神學,可能是個人意見,甚至有的是異端思想。

當時的教會雖然在處羅馬帝國的逼迫之下,卻欣欣向榮、有力的發展開來。牧者們在那樣的政治與環境之下還要牧養信徒已經夠有壓力、夠忙的了,少有能人還能耗費時間與心力著書立說,他們主要透過「口傳」來教導信徒。但一些作家卻可以藉著文字寫作將歷史事件與相關看法流傳至今,這也提醒著我們,「筆傳」的影響力比「口傳」更無遠弗屆,是超越時空的。

基督徒除了「口傳」,也應該看重「筆傳」。既然我們得了上帝的恩典、基督的救恩,就要多多為主做見證,期勉自己以及弟兄姊妹也能效法這些教父,多多動筆,將信仰、見證、靈修心得等等寫下來並分享出去,為主發揮更廣、更遠的影響力。

不完美的人生

1unperfect
COCO是從小我最愛的歌手,我人生參加的第一場演唱會就是COCO演唱會,前陣子還在想,若COOC再來台灣開演唱會,要買票到現場一睹巨星風采。但昨天聽到他長期受憂鬱症所苦而輕生的新聞,感到非常難過。他的加拿大籍老公三度外遇,視如己出的繼女對他漠不關心,一心求子的他做了9次試管都失敗。原來,巨星人前笑、人後哭,他的內心有這麼多不為外人道的愁苦。

有名、有錢、有才的人,一樣有各自的煩惱,沒有人的人生是完美人生,總有那麼一點缺陷。我們期待的完美人生,是不存在世界上的。

在創世紀中上帝創造天地萬物各從其類,大自然有次序的運行,在伊甸園中人類是完美的存在。但當亞當、夏娃被撒旦誘惑犯罪,原本所在的完美世界卻失序了(out of order),罪帶來的四個負面影響:

1.與神隔離(創3:8-10)
2.本性敗壞(創3:12-13)
3.終必死亡(創3:19,22)
4.累及世界(創3:17-18)

2unperfect

我們要無時不刻面對罪帶來的「不完美」,你我不完美、世界不完美,人雖然渴望有完美的愛情、完美的婚姻、完美的工作、完美的人際關係、完美的平衡人生,但只要罪還在世上的一天,這樣的完美渴望是不可能存在的。

不過,基督徒有超越的盼望,將來耶穌再來,祂將建立新天新地,那是無罪的世界,沒有悲傷、哭號、疼痛,由上帝掌管的完美世界。在新天新地還沒有來到以前,無論得時不得時,總要傳福音,將人從罪(不完美)的泥沼裡拉上救恩的方舟,靠著耶穌救贖的恩典勝過罪。

如何「敬拜」上帝?

worship

每次提到敬拜,許多人第一個直覺反應都是唱詩歌,好像只有唱詩歌才是敬拜,不唱詩歌就不是敬拜,無法敬拜。其實唱詩歌只是敬拜的一種外在方式,沒有詩歌也能敬拜。

約翰福音第四章中耶穌跟撒瑪利亞婦人的對話,婦人問耶穌說:「敬拜到底要在哪裡,我們祖宗說在基立心山,你們說在耶路撒冷。」耶穌回答:「你們所拜的,你們不知道;我們所拜的,我們知道,因為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的。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拜他,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拜他。」(約4:22-23)

耶穌點出撒馬利亞人的敬拜是「無知」,不知道自己在拜什麼。那猶太人的敬拜就比較好嗎?猶太人的敬拜是「無心」,嘴唇讚美上帝,心卻遠離上帝。

面對「無知」的敬拜,耶穌教導我們要「有知」,用「誠實」、「真理」真正敬拜上帝。
面對「無心」的敬拜,耶穌教導我們要「有心」,用「心靈」、「聖靈」真正敬拜上帝。


真正的敬拜,不是只有唱詩歌,有些人唱詩歌如同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表面上敬虔,心思卻飄到九霄雲外。有些詩歌唱的對象不是上帝,是對自己唱的,或是對別人唱的。當我們沒有分辨詩歌的對象隨意唱,其實根本就沒有在敬拜神,還自得其樂唱的很開心,這是「無知」的敬拜。

耶穌至今都在提醒著我們,真正的敬拜是有知、有心,讓我們用心靈和誠實來真實的敬拜上帝!

Copyright (c) 十架福音宣道會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themescreative.com